“晨伫科技”

以药物靶点的机理研究为驱动力,结合先进人工智能技术,进行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

晨伫(杭州)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22年4月在杭州市临平区创立。公司创始人为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的白晨教授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•瓦谢尔教授。晨伫的创立得到了临平区政府和产业资本的大力支持,目前已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。

晨伫科技着眼于药物研发最早期的“药物发现阶段”,以药物靶点的机理研究为驱动力,结合尖端人工智能技术,开展创新小分子药物、生物大分子药物、以及大分子-小分子偶联药物的研发工作。晨伫致力于提供更可靠的新型药物分子设计方法,获得成药性更高的苗头化合物,提高新药研发效率,降低研发风险,缩短研发周期,节约行业成本。

晨伫创造性地提出将靶标蛋白功能实现的动力学信息引入到AI模型设计开发中,并开发了基于这一理念进行创新药物设计的研发平台

这在行业中尚数首次,这一研发方法也申请了专利保护。其中,最关键的动力学信息基于阿里耶•瓦谢尔教授建立的计算生物学理论体系获得,瓦谢尔教授也会亲自指导,这些保证了机理研究的顺利进行以及数据结论的合理有效。目前,晨伫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家能做到这一点的公司。

基于晨伫的研发平台,已有多条研发管线正在进行中。我们选择的靶标类型丰富且极具代表性,包含了酶、离子通道、G蛋白偶联受体等,涉及到癌症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多种危害当代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。进展最快的管线已经完成了药物设计,进入到分子合成和临床前生化实验验证阶段。

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发展的竞争焦点,对国家经济发展和“健康中国”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。长久以来,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处于“跟踪仿制”国外药物的阶段,对全球新药研发的贡献率较低。然而,计算生物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生物医药领域引发“技术革命”。在我国医药行业从“跟踪仿制”向“原始创新”转变的关键阶段,晨伫立志于争做中国创新医药的“先锋军”,助力国家在这一领域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
创始团队

白晨

创始人兼CEO

晨伫(杭州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,计算生物化学专家。原美国南加州大学副研究员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助理教授。

白晨博士在上海交大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,2017年于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。博士毕业后作为副研究员加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·瓦谢尔教授的课题组,研究方向为大尺度生物分子机器的多维度建模和机理研究。

2020年回国后加入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医学院,主要从事以药物靶点的机理研究为驱动力,结合尖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小分子、大分子药物研究工作。2022年创办晨伫(杭州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。

主要学术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众多国际一流期刊发表,例如NATURE CHEMISTRY、ANGEW CHEM INT EDIT、JACS、PNAS、ACS CENTRAL SCIENCE等。

国家科技部《中国高新科技》优秀科技创新人才

《科学中国人》2024年度科技人物(科技新锐)

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

广东省珠江青年拔尖人才

深圳市鹏城学者

深圳大学客座教授

WARSHEL, Arieh

首席科学家

晨伫(杭州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,2013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,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美国文理学院院士,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杰出教授。

阿里耶•瓦谢尔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Kibbutz Sde-Nahum,1958-1962年以Reserved Rank Captain军衔服役于以色列军队,之后进入海法以色列理工学院,于1966年以最高荣誉取得化学学士学位。

之后,他进入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,在Shneior Lifson指导下分别于1967年和1969年获得化学物理硕士和博士学位。完成博士后,他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工作。从1972年至1976年,他回到威兹曼科学院,担任资深研究员和副教授职位。

他参与研发的分子模拟关键计算程序,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。瓦谢尔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创了模拟生物分子功能的关键方法,包括在生物中引入分子动力学,发展了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途径,引入酶反应模拟,始创了溶液和蛋白质中电子及质子转移过程的微观模拟,开创了大分子中静电作用的微观建模并引入蛋白质折叠的模拟。他和他的团队最近阐明了分子机器的矢量行动的分子源头。

2013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

美国文理学院院士

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

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(NAAI)荣誉理事长

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员

生物物理学会创始人奖

叶德全

首席药学家

晨伫(杭州)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,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,国家特聘专家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医学院副院长,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。

叶德全教授医学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(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),后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。在美学习及工作期间,先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、副教授、终身教授;2010年起回国工作,是第五批国家特聘专家,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,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。自2019年2月起在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创建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,担任院长并筹建医学院;2021年医学院成立,担任副院长,全面负责科研与创新。

科研方向包括抗感染及抗炎免疫、受体药理学等天然免疫及炎症研究。迄今为止在Blood, Cell, Circ Res, J Clin Invest, Nat Commun, Nat Immunol, PNAS等主流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0篇,被引2万多次,H-index为83。 近年来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、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、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、ScholarGPS 全球前0.05科学家等榜单。

研发经历包括与 Johnson&Johnson、Novartis、GSK等药企长达10年的项目合作及担任Novartis 高级顾问。共同创建SiniWest Holdings(研发1类新药至临床III期),共同创建Torrey Pines Biolabs(抗体研发业务)。2020年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牵头成立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,全面负责中心运营,致力于生物医药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。


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”重点专项项目专家组组长

北京市“代谢及心血管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”学术委员会委员

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
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创院院长
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科技成果转化委员会 委员

深圳国家基因库科技委员会委员